1.问:什么时候开始想写这本书的?
1.答:在我真实的感到我的疾病己开始侵蚀我的生命的时候,大概是在21年,说来好笑,病早就有了,但珍惜生命却是在许久之后才学到。
2.问:为什么想写这本书?
2.答:我从没有想写过,因为我满身都是素材,只是现在觉得不得不写了而己,这可能很奇怪,但于我而言,这只是我对自己的一次祈福而己——消灾祛病,跨难心安。
3.问:一首说自己有病,到底是什么病?
3.答:我也说不清楚,光敏性癫痫?
先天性贫血?
穷病?
还是三者皆有之,怕光是真的,体弱也是真的,家穷也是真的,我们家自父亲得病后就一首一贫如洗了。
4.问:写这些东西是为什么?
引起读者同情多给你刷数据吗?
4.答:嗯……,不得不承认,第一个问题的时候的确有这样想过,但现在如果要用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话,大概是让读者能够通过了解作者这个方式投射出主角的真正特质吧,一种心理学效应(投射效应)而己而比较粗糙的理由嘛,只是想到了而己,方便读者用一种比较另类的方式理解作品(毕竟之后可能理解不了)5.问:真的是纯原创吗?
5.答:不会是,因为《活着》这部小说我才有了对生命的认知,因为《诡秘之主》这部小说我才有了对此小说的设定的思考,因为《咒术回战》这部漫画我才有了对负面力量的漠然从容,因为《症》这部漫画才有了这本小说的设定,基调,底色。
“你从未离开过你自以为己离开的一切”——作者瞎扯的,爱听不听。
6.问:你认为主角是对作者的一种投射吗?
6.答:不完全这样认为吧,但作者(或者说是人)应该想象不出不知道的东西吧,这是基础,而我认为自我(ego)又是这基础的承重柱,自我是想象与认知的发源地。
作者要服务于读者,这是肯定的答案,他们会(也许会)服从读者的认知,但也必然会加入自己的认知,而这其中,也必然或多或少会有他们自己的影子。
唐家三少的唐三,芥见下下的真人,JK.罗琳的《哈利·波特》。
就算看着很开心(或者真的很开心)的余华,也有与《活着》结尾的福贵一样的生命感悟,哪怕福贵几乎一辈子都吃着苦。
这就是作者与主角(或重要角色)的投射效应吧“以己度人不是缺陷,而是大脑的本能”——反正不是作者说的。
7.问:你写的这一切是否有意义?
7.答:这也是我父亲问过我的问题,“寒娃子都去做电商找票子了,都有女朋友了,你的几个哥哥(不是亲的)也都有娃儿了,你还是整天捧着个手机只知道打字”。
确实,我不知是否值得,虽不惧前路何往,但我也不曾怀揣希望。
这是我玩过的一款游戏的名言,这确实是我现在全部的心境了。
如果人生什么都要追求意义的话,那其实也没什么意思。
8.问:这次写到哪里不更,你的《月计三部曲之假面传说》可以更了吗?
8.答:确实很多东西都拖了很久,之前在上学,一边上课,一边上重修课,饭都未必来得及吃,又何谈支撑起这个可能己经超越爱好的某种热爱。
但现在放假了,更新应该会更勤劳一点,但我估计也做不到一日一更。
有个人曾说过:一个人一生最多有西万多天,真正属于自己的其实就寥寥数日。
我尽量做到有空就更,包括其他小说,短故事。
9.问:那为什么把主角设计成无病无灾,少伤少苦之人,这好像违反了你的投射效应准则吧?
9.答:那就是这楔子的标题了,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陷入的心理效应。
童年报复性补偿效应。
“小时候的我丢了一头牛,长大后我几乎每一天都有一顿会吃牛肉,希望让那头丢失的牛在我胃里被找到”——佚名这就是我对我自己全部的交代,顾文辉,作为你的作者,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