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寻信之旅
他盯着那封泛黄的信纸,指尖在墨迹间轻缓游走。
林知夏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她温柔的呢喃,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线索。
信末的“江南小巷,旧时茶香”成了他的指引,催促着他踏上寻找的旅途。
顾怀瑾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因一封信而彻底改变。
昨日的顾怀瑾还是那个循规蹈矩的设计师,如今,他却成为追寻命运的人。
他在脑海中回忆信件中的每一个细节:描写的雨后青石板路、巷口的桂花树、还有那句模糊的“西桥边,有我等你”。
这些碎片像拼图一样,等待着他去拼合完整的画面。
他首先查阅了江南各地的地图和风景介绍,筛选出那些有“西桥”之名的小镇。
江南水乡众多,桥也多如繁星,但“西桥”并非每个地方都有。
顾怀瑾将范围缩小到三处:苏州、绍兴、和乌镇。
他决定先去最有可能的苏州,那里有数不清的古桥和老巷,是信中描述的理想场所。
出发前,顾怀瑾收拾了简单的行囊,把那封信小心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
他告诉母亲自己要去江南采风,母亲只以为他又去找设计灵感,没有多问,只是叮嘱他注意安全。
火车在清晨的雾色中缓缓驶入苏州站。
顾怀瑾下车后,深吸一口江南的潮湿空气,仿佛信中的每一句话都在耳畔回响。
他在当地旅馆安顿下来,便开始了寻访之旅。
他先去了平江路,这条古老的街巷是苏州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青石板路湿润,巷口果然有一株桂花树,花香淡淡,仿佛信中的气息。
他询问了几位年长的居民,是否知道“旧时茶香”和“西桥边”的存在。
老人们提到,附近有一座西桥,桥边过去确实有家老茶馆,只是茶馆早己不在,变成了一家小画廊。
顾怀瑾抱着一丝希望,来到那座西桥。
桥下流水潺潺,岸边柳树低垂。
他走进画廊,墙上挂着水墨画,画中正是江南烟雨和旧巷茶香。
他向店主说明来意,店主是一位温婉的中年女子,她听后沉思片刻,说:“你说的林知夏,我记得多年前确实有个姑娘常来这里喝茶,喜欢写信,也常在桥边画画。
后来,她突然不再出现了。”
这个信息让顾怀瑾心头一震。
信中的林知夏,果然曾经在这里出现过。
他继续追问店主,是否知道林知夏的住处或去向。
店主摇头:“她很安静,从不与人多谈,只留下过一句‘绍兴西桥边,茶香最浓’。”
原来苏州只是第一站,真正的线索在绍兴。
顾怀瑾再次整理信件,发现信纸背面隐约有水渍痕迹,像是茶水浸染而成。
他忽然意识到,这或许是林知夏故意留下的提示。
心中一股暖流涌动,他感到与信的主人又近了一步。
次日清晨,顾怀瑾乘坐高铁抵达绍兴。
这里的西桥更为古朴,桥头茶馆仍在,门口挂着“旧时茶香”的招牌,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
他小心翼翼地走进茶馆,茶香扑鼻,几位老人正在闲聊。
他向掌柜询问林知夏的消息,掌柜沉吟片刻,指着墙角一张泛黄照片:“这是我们茶馆的老顾客,林知夏。
她喜欢在这里写信,听说是要寄给远方的朋友。”
顾怀瑾走近照片,照片上的女子眉眼清秀,笑容淡然,正坐在茶馆窗边,手中执笔。
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愿此茶香,随风而至。”
他感到心头一颤,这句话正与信中一处暗语呼应。
掌柜告诉他,林知夏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两年前的秋天,她点了一壶桂花茶,坐了整整一个下午,然后就再没来过。
顾怀瑾问是否有她的住址,掌柜摇头:“她只留过一个地址,是湖边旧宅,但己经无人居住。”
顾怀瑾依地址来到湖边旧宅。
宅院早己荒废,院子里杂草丛生,斑驳的墙上还残留着桂花的痕迹。
他推开半掩的木门,屋内空荡荡,只有一张旧桌子和几本泛黄的书。
他在桌下发现一个旧木盒,盒子里有几封未寄出的信件和一本手写日记。
顾怀瑾翻开日记,日记里写着林知夏寻找“命运之人”的心路历程。
她提到自己在信中埋下线索,等待那个有缘人能来寻她。
日记最后一页写道:“如果你能读懂我的信,就来湖边的桂花树下,我会在那里等你。”
顾怀瑾闭上眼,感受着日记和信件带来的震撼。
他走到院子中央的桂花树下,树影斑驳,枝头的残花随风飘落。
此刻,他仿佛听见林知夏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呢喃:“你终于来了。”
寻信的旅途并未结束,但顾怀瑾己逐步缩小了范围。
他知道,林知夏的足迹就在这片江南的水色烟雨中,只待他继续追寻下去。
而命运之信,也在纸上悄然流转,串起两个灵魂间的秘密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