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半袋小米定终身

>>> 戳我直接看全本<<<<
1947年的春天来得晚,海村沿海的风到了三月还带着凉意。

李守业刚满二十岁,身高窜到了一米八,肩膀宽得能扛动两袋地瓜干,只是脸还带着几分少年气的青涩。

这几年日子比前些年稍稳些,日军走了,伪军也没了踪影,只是地主还攥着村里大半的地,守业家那几分薄地,去年收的地瓜干刚够娘俩糊口,连一粒小米都没攒下。

这天早上,娘把守业叫到灶房,从炕席底下摸出一个蓝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半袋黄澄澄的小米,米粒饱满,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守业眼睛一亮。

他有两年没见过小米了,上次喝小米粥还是爹在世时,娘用攒了半年的鸡蛋换的。

“这小米……”守业话没说完,就看见娘的眼里泛着红。

娘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用袖口擦了擦眼睛,轻声说:“这是你王大娘帮着攒的。

去年冬天我去海边捡海菜,看见你王大娘在给地主家缝棉袄,就帮着她缝了半个月,她给了我二斤小米;后来我又去山上挖草药,卖给镇上的药铺,攒了三个月,才换了三斤。

这半袋小米,是咱娘俩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了。”

守业心里一酸,伸手摸了摸那袋小米,袋子是娘用旧布缝的,针脚细密。

他知道娘这半年有多苦。

冬天海边的风像刀子,娘的手冻得裂了大口子,还在帮人缝棉袄;山上的草药不好找,娘常常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来,好几次还差点摔下山崖。

“娘,这小米咱留着自己吃吧,我不着急说亲。”

守业说。

他知道这半袋小米对娘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娘用血汗换来的,他舍不得用这小米当聘礼。

娘却摇了摇头,把小米袋往守业手里塞:“傻孩子,你都二十了,该成家了。

你王大娘给你说的姑娘是邻村的秀兰,比你小两岁,人勤快,手也巧,会做大馒头,还会纺线。

昨天你王大娘去邻村,跟秀兰娘提了这事,秀兰娘说,要是咱能拿出半袋小米当聘礼,就让咱今天过去见个面。”

守业握着小米袋,心里又暖又沉。

暖的是娘为了他的婚事这么上心,沉的是这半袋小米背后,是娘无数个辛苦的日夜。

他点了点头:“娘,我听你的。”

吃过早饭,娘给守业找了件最体面的衣裳。

是爹在世时穿的粗布褂子,娘改了改,虽然还是有些大,却洗得干干净净。

守业把小米袋放在布包里,背在肩上,跟着娘往邻村走。

邻村离他们村有十里地,要翻过一座山,再沿着海边走二里地。

刚走到山脚下,天就变了脸,乌云从海边涌上来,风也大了起来,吹得路边的树枝 “哗哗” 响。

娘抬头看了看天,皱着眉头说:“怕是要下雨了,咱得快点走。”

两人加快了脚步,刚翻过山顶,雨点就砸了下来,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

山路泥泞,守业怕娘滑倒,伸手扶着娘的胳膊。

娘的胳膊很细,隔着粗布衣裳,能摸到骨头。

“前面有个破庙,咱去躲躲雨。”

娘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小庙说。

那是座土地庙,墙体斑驳,屋顶漏了好几个洞,却能勉强遮雨。

守业扶着娘走进庙里,找了个不漏雨的角落坐下。

雨点砸在屋顶上,“噼里啪啦” 响,庙外的风更大了,吹得庙门 “吱呀” 作响。

娘打开布包,摸了摸里面的小米袋,还好袋子是防水的,小米没湿。

“这雨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要是误了时辰,秀兰家该等急了。”

娘有些着急,不停地往庙外看。

就在这时,庙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走进来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背着一个竹筐,女的手里拿着一个布包,两人都被雨浇得浑身湿透。

守业抬头一看,认出那男的是王大爷的儿子王铁柱,比他大一岁,女的他没见过,穿着一件蓝布衫,梳着两条辫子,眼睛又大又亮,看起来很文静。

“守业,婶子,你们也在这儿躲雨啊!”

王铁柱看见他们,笑着走过来,“这是邻村的秀兰,我娘让我送她回家,没想到遇上大雨了。”

守业心里一动,看向那个叫秀兰的姑娘,姑娘也正好看向他,两人的目光碰到一起,秀兰赶紧低下头,脸颊红了。

娘赶紧站起来,拉着秀兰的手说:“姑娘,快过来躲躲,别冻着了。”

秀兰走到娘身边坐下,从布包里拿出一块干净的布,递给娘:“婶子,您擦擦脸吧,别感冒了。”

娘接过布,心里更喜欢这个姑娘了。

不光长得文静,还这么懂事。

王铁柱把竹筐放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是几个热乎乎的菜团子,是用海菜和玉米面做的。

“这是我娘让我给秀兰带的,还热着呢,你们也尝尝。”

王铁柱拿起一个菜团子,递给守业,又拿了一个递给娘。

守业接过菜团子,热乎乎的,散发着海菜的清香。

他咬了一口,玉米面的粗糙中带着海菜的鲜,比他家的地瓜干好吃多了。

娘也咬了一口,笑着说:“你娘的手艺真好,这菜团子真好吃。”

秀兰坐在旁边,看着守业吃菜团子,小声说:“我也会做这个,要是以后…… 以后有机会,我做给你们吃。”

她说完,脸颊更红了,头也低得更厉害了。

娘听了,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赶紧从布包里拿出小米袋,递给秀兰:“姑娘,这是咱给你带的聘礼,虽然不多,却是咱的心意。

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就跟守业好好过日子,咱娘俩不会亏待你的。”

秀兰接过小米袋,摸了摸里面的小米,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她抬起头,看着娘和守业,哽咽着说:“婶子,我不嫌弃。

我知道这小米来得不容易,我娘跟我说了,守业是个老实人,能跟他过日子,我愿意。”

守业看着秀兰,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这个姑娘就是他要找的人。

不嫌弃他家穷,还这么懂事。

他站起身,对秀兰说:“秀兰,你放心,以后我会好好干活,好好种地,好好捕鱼,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吃野菜团子。”

秀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眼睛里闪着光,像雨后的太阳,温暖又明亮。

雨慢慢小了,王铁柱说:“雨小了,咱赶紧走吧,别让秀兰娘等急了。”

西人一起走出破庙,往邻村走。

路上,守业扶着娘,秀兰跟在旁边,王铁柱走在最前面,给他们带路。

快到邻村时,秀兰从布包里拿出一双新做的布鞋,递给守业:“守业,这是我给你做的,不知道合不合脚,你试试。”

守业接过布鞋,鞋面上绣着简单的花纹,针脚细密,是秀兰一针一线做的。

他赶紧脱下脚上的旧鞋,穿上新鞋,大小正合适,比旧鞋舒服多了。

“合脚,真合脚!”

守业高兴地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到了秀兰家,秀兰娘看见守业和娘,赶紧迎了上来。

娘把小米袋递给秀兰娘,笑着说:“他婶子,这是咱的聘礼,虽然不多,却是咱的心意。”

秀兰娘接过小米袋,打开一看,黄澄澄的小米让她眼睛一亮。

她知道这半袋小米有多金贵,守业家能拿出这么好的聘礼,说明守业娘对秀兰很重视。

“妹子,你太客气了,这小米太好了。”

秀兰娘笑着说,“我看守业这孩子老实,秀兰跟他过日子,我放心。

咱就定个日子,让他们早点成亲,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娘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赶紧点头:“好,好,都听你的。”

守业站在旁边,看着秀兰,秀兰也看着他,两人都笑了。

守业知道,从今天起,他的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他有了要守护的人,有了要努力的方向。

他会好好种地,好好捕鱼,用自己的双手,给秀兰一个温暖的家,给娘一个安稳的晚年。

离开秀兰家时,天己经放晴了,太阳挂在天上,洒下温暖的光。

守业背着布包,里面装着秀兰做的新布鞋,牵着娘的手,往家走。

路上,他想起秀兰的笑容,想起那半袋小米,想起那双新布鞋,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虽然现在的日子还很苦,但只要他好好努力,总有一天,他能让家里的地里长出满满的庄稼,让娘和秀兰都能吃上香喷喷的小米粥,过上好日子。

定亲的日子定在一个月后,恰逢西月初的 “春社”—— 农村有 “春社办喜事,庄稼长得旺” 的说法。

从秀兰家回来的第二天,守业就扛着锄头去了地里,他要把那几分薄地再翻一遍,撒上从王大爷家换的豆子种。

王大爷说,豆子养地,等秋天收了豆子,明年就能种上更多地瓜,以后家里粮食够了,秀兰就不用跟着饿肚子。

刚翻了没一会儿,就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守业回头一看,只见秀兰挎着一个竹篮,站在田埂上笑。

她今天换了件浅灰色的粗布衫,辫子上系着一根红头绳,是村里姑娘出嫁前才会系的样式。

“你怎么来了?”

守业赶紧放下锄头,心里又惊又喜。

“我娘让我来给你送点水。”

秀兰走到跟前,从竹篮里拿出一个陶碗,倒了碗凉白开递给守业,“还带了两个菜团子,你早上肯定没吃饱。”

守业接过碗,水是温的,刚好能入口;菜团子是用新磨的玉米面做的,里面掺了切碎的荠菜,比上次在破庙里吃的更香甜。

“你怎么知道我没吃饱?”

守业咬着菜团子,含糊地问。

秀兰蹲在田埂上,帮着捡地里的碎石子,笑着说:“我娘说,男人干重活,饭量大,你娘一个人在家,怕是顾不上给你做早饭。

以后我每天来给你送水送吃的,你专心翻地就行。”

守业心里一暖,看着秀兰认真捡石子的样子,突然觉得这地里的土都变得更软和了。

他放下碗,拿起锄头继续翻地,秀兰就坐在田埂上,一边捡石子,一边跟他说话。

说她小时候跟着娘纺线,手指头被针扎破了好多次;说邻村的姑娘们一起去海边捡海菜,比赛谁捡的海菜多;说她最盼着秋天,因为秋天能吃到自家晒的地瓜干,还能跟着娘做大馒头。

守业听得入了迷,手里的锄头也慢了下来。

他以前觉得种地、捕鱼都是苦差事,可现在有秀兰陪着说话,连翻地都不觉得累了。

太阳升到头顶时,守业终于把地翻完了,秀兰也把地里的碎石子捡得干干净净。

两人坐在田埂上,分吃了剩下的菜团子,秀兰突然说:“我看你家的土坯房有点漏雨,等成亲后,我帮你补补屋顶吧,我爹以前教过我用麦秸和泥巴补屋顶,可结实了。”

守业看着秀兰,眼眶有点发热。

他家的土坯房确实漏雨,每到下雨天,娘就拿着盆在屋里接水,他一首想修,可总忙着种地、捕鱼,没顾上。

秀兰刚定亲就想着帮他家补房子,这样的姑娘,他这辈子都要好好待她。

“不用你动手,” 守业说,“我这几天就找王大爷帮忙,把屋顶补好,再把屋里的土炕重新盘一遍,让你嫁过来就能住得舒服。”

秀兰低下头,脸颊又红了,轻轻 “嗯” 了一声。

接下来的日子,守业每天都在地里忙活,秀兰每天准时来送水送吃的。

有时候守业去海边捕鱼,秀兰就跟着去,帮着整理渔网,捡海边的小蟹子。

王大爷见了,总笑着跟守业说:“你小子好福气,秀兰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姑娘,以后你可得好好疼她。”

守业每次都笑着点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离定亲的日子越来越近,娘开始忙着筹备婚礼。

她把家里唯一的一块蓝布拿出来,想给守业做件新衣裳,可布不够大,急得睡不着觉。

秀兰知道后,第二天就带来了一块浅灰色的粗布。

是她攒了半年的纺线,换的新布。

“婶子,这块布给守业做衣裳吧,我那件浅灰色的布衫还新,成亲时穿就行。”

秀兰说。

娘握着秀兰的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她知道,这块布对秀兰来说有多金贵。

定亲的前一天,王大爷带着儿子铁柱来帮忙。

铁柱帮着盘土炕,王大爷则帮着补屋顶。

守业和秀兰在屋里收拾,秀兰把娘给她的半袋小米倒出来,分成两份,一份留给守业娘,一份装在布包里:“婶子,这小米您留着自己吃,我家里还有,以后咱两家粮食够了,就能经常一起熬小米粥喝。”

娘看着秀兰,心里满是感激。

她这辈子苦了大半辈子,就盼着守业能成家立业,现在守业有了秀兰,她终于能放心了。

定亲那天,没有大摆宴席,只有娘和秀兰娘,还有王大爷一家。

娘做了一锅小米粥,蒸了几个大馒头,还炒了一盘鸡蛋。

是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下的蛋。

秀兰穿着那件浅灰色的粗布衫,头上系着红头绳,坐在守业身边,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王大爷端起一碗小米粥,对守业和秀兰说:“今天是你们的好日子,我也没什么好送的,就祝你们俩以后好好过日子,地里的庄稼长得旺,家里的日子过得甜,早日生个大胖小子!”

守业和秀兰赶紧端起碗,跟王大爷碰了碰碗。

小米粥熬得稠稠的,泛着金黄的光,喝在嘴里,甜在心里。

守业看着秀兰,秀兰也看着他,两人都知道,从今天起,他们就是一家人了。

以后不管日子有多苦,他们都会一起扛着,一起种地,一起捕鱼,一起把这个家打理好,一起等地里长出满满的庄稼,等好日子一点点来。

吃完早饭,秀兰要回娘家了。

守业送她到村口,秀兰从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布偶,是用碎布缝的小兔子,递给守业:“这个给你,我晚上纺线时缝的,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它。”

守业接过布偶,小兔子的眼睛是用黑布缝的,看起来很可爱。

他攥着布偶,对秀兰说:“我明天就去地里撒豆子种,等豆子发芽了,我就去接你来看。”

秀兰点了点头,转身往娘家走。

守业站在村口,看着秀兰的背影,手里攥着小兔子布偶,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这半袋小米定下的不只是一门亲事,更是他和秀兰一辈子的牵挂,是这个家未来的盼头。

以后有秀兰陪着,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有信心把日子过好,让家里的地里长满庄稼,让娘和秀兰都能天天吃上香喷喷的小米粥。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守业就揣着豆子种往地里跑。

春天的露水重,打湿了他的布鞋,裤脚也沾满了泥土,可他一点都不在意。

他记着跟秀兰的约定,要等豆子发芽了,就接她来看。

地里的土还带着潮气,是前几天翻好的,松软得能攥出水分。

守业蹲下身,从布口袋里抓出一把豆子种,豆子是王大爷选的好品种,颗粒饱满,带着浅褐色的花纹。

他学着娘以前种豆子的样子,在地里划出一道道浅沟,每隔两指宽就放一颗豆子,再用土轻轻埋好,动作仔细得像在呵护什么宝贝。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守业终于把豆子种完了。

他坐在田埂上,看着整齐的田垄,心里满是期待。

他盼着豆子能快点发芽,盼着秀兰看到绿芽时的笑容,更盼着秋天能收满满一筐豆子,让娘和秀兰都能吃上煮豆子。

接下来的几天,守业每天都要去地里看好几遍。

一开始,地里没什么动静,只有光秃秃的土垄,他心里有点着急,怕豆子不发芽。

娘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傻孩子,豆子发芽要等时辰,你天天来看,它也不会长得快些,耐心等着就好。”

守业听了娘的话,才稍微安心些。

可他还是忍不住,每天早上干完活,就绕到地里看一眼,晚上收工回家,也会特意从地里走。

秀兰知道他惦记豆子,每天送水时,都会陪他一起去地里看看,两人蹲在田埂上,头挨着头,盯着土垄小声说话,像在跟豆子约定着什么。

第五天早上,守业刚走到地边,就看见土垄上冒出了一点嫩绿。

豆子发芽了!

他赶紧跑过去,蹲下身仔细看,嫩绿的芽尖顶着一点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从土里探出头来。

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转身就往邻村跑,他要去告诉秀兰这个好消息。

秀兰正在家里纺线,听见守业的喊声,赶紧放下纺车跑出来。

“豆子发芽了?”

她眼睛一亮,抓起围裙擦了擦手,就跟着守业往地里跑。

路上,守业一边跑一边说:“芽尖是嫩绿色的,比指甲盖还小,可好看了!”

秀兰笑着听着,脚步也加快了不少。

到了地里,秀兰蹲在田埂上,看着土垄上的绿芽,眼睛里闪着光。

“真的发芽了!”

她轻轻碰了碰芽尖,指尖传来软软的触感,“长得真精神,以后肯定能结很多豆子。”

守业坐在她身边,看着她的侧脸,阳光洒在她的头发上,泛着淡淡的金光,他突然觉得,这发芽的豆子,比什么都好看。

从那以后,守业和秀兰每天都会来地里照看豆子苗。

秀兰会从家里带来草木灰,撒在苗根旁边,说这样能防虫子;守业则会帮着拔地里的杂草,不让杂草抢了豆子苗的养分。

有一次,夜里下了场小雨,第二天早上,守业赶紧跑到地里,发现豆子苗长高了一截,叶子也舒展开了,绿油油的,像一片小绿毯。

“你看,苗长高了!”

守业指着豆子苗,对赶来的秀兰说。

秀兰蹲下身,看着舒展的叶子,笑着说:“等再过几天,就能长到膝盖高了,到时候开花,会结出一串一串的豆子。”

她一边说,一边从竹篮里拿出一个菜团子,递给守业:“今天我在菜团子里加了点碎豆子,你尝尝,是不是比以前好吃?”

守业接过菜团子,咬了一口,碎豆子在嘴里咯吱作响,带着淡淡的豆香,比平时的菜团子更有嚼劲。

“好吃!”

他笑着说,“等秋天收了豆子,咱就多煮点豆子,做豆饭吃。”

秀兰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这天下午,村里突然刮起了大风,风裹着沙尘,吹得地里的豆子苗东倒西歪。

守业正在海边捕鱼,看见天色不对,赶紧收网往地里跑。

跑到地里时,他心都揪紧了。

好几垄豆子苗被风吹倒了,叶子也被刮得破破烂烂。

守业赶紧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倒了的豆子苗扶起来,用土把根埋实。

可风还在刮,刚扶起来的苗又被吹倒了,他急得满头大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守业,我来帮你!”

守业回头一看,只见秀兰扛着一根竹竿跑了过来,身后还跟着王大爷和铁柱。

“我在家看见刮风,就知道你肯定在地里,赶紧叫上王大爷他们来帮忙。”

秀兰放下竹竿,蹲下身帮着扶豆子苗。

王大爷则拿着竹竿,在田埂边搭起了简单的防风障,铁柱也跟着帮忙,把竹竿***土里,用绳子绑结实。

西个人忙活了一下午,终于把倒了的豆子苗都扶了起来,防风障也搭好了。

风慢慢小了,夕阳把地里的豆子苗照得金灿灿的,虽然有些叶子破了,却依旧挺拔。

守业看着秀兰、王大爷和铁柱,心里满是感激。

要是没有他们帮忙,这豆子苗恐怕就保不住了。

“多亏了你们,不然这豆子就完了。”

守业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

王大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咱都是街坊,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这豆子苗跟人一样,得经点风雨,才能长得壮实,以后结的豆子才多。”

秀兰蹲在地里,轻轻抚摸着豆子苗的叶子,对守业说:“你看,苗没断,过几天就能缓过来了。

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风雨,咱都一起扛,总能把日子过好。”

守业看着秀兰,点了点头。

他知道,有秀兰在,有王大爷这样的街坊在,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不怕。

晚上回家,娘熬了小米粥,还煮了几颗家里仅有的豆子,放在粥里守业喝着粥,吃着豆子,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地里的豆子苗,想起秀兰的笑容,想起王大爷的帮忙,突然觉得,这苦日子里,藏着太多的甜。

有娘的牵挂,有秀兰的陪伴,有街坊的互助,还有地里那片生机勃勃的豆子苗。

他攥着秀兰缝的小兔子布偶,放在胸口,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守护好这片地,守护好娘和秀兰,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甜,等着豆子成熟,等着成亲的日子,等着好日子一点点到来。

豆子苗在守业和秀兰的照料下,长得越发壮实。

没过多久,就长到了膝盖高,枝干上抽出了细细的藤蔓,藤蔓顶端还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紫花骨朵。

秀兰每次来地里,都会蹲下来数花骨朵,一边数一边笑:“己经有二十七朵了,等开花了,这片地肯定好看。”

守业坐在田埂上,看着秀兰认真的样子,手里的锄头都忘了放下。

他想起娘前几天跟他说的话,说要在成亲前去秀兰家 “纳吉”—— 农村的规矩,定亲后要带着礼物去女方家,商量具体的成亲日子,礼物不用贵重,但得有心意。

娘想让他带些刚晒好的地瓜干,再加上几个新蒸的大馒头,可守业总觉得不够,他想给秀兰带点特别的。

这天早上,秀兰来送水时,脸色有点不对劲。

她蹲在豆子苗旁边,眉头皱着,手指在叶子上轻轻拂过。

“怎么了?”

守业赶紧走过去,顺着她的目光一看,只见豆子苗的叶子上爬着不少黑色的小虫子,叶子边缘己经被啃得坑坑洼洼,有的叶子甚至卷了起来。

“是蚜虫。”

秀兰声音有点急,“我娘说过,蚜虫专吃庄稼的叶子,要是不赶紧治,豆子苗就长不好了,说不定还结不了豆子。”

守业心里一沉,他以前没遇到过蚜虫,不知道该怎么治,只能看着秀兰,等着她拿主意。

秀兰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我回家问问我娘,她肯定有办法。

你先别着急,我中午就回来。”

说完,她拿起竹篮,快步往娘家跑,辫子在身后甩得飞快。

守业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又急又暖。

秀兰总是这样,遇到事不慌,还能想着办法解决。

中午的时候,秀兰果然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陶罐。

“我娘说,用烟草泡的水能治蚜虫。”

她打开陶罐,里面装着褐色的水,散发着淡淡的烟草味,“这是我家去年晒的烟叶,我娘让我泡了一上午,说喷在叶子上,蚜虫就会被杀死。”

守业赶紧找来一块破布,蘸着烟草水,轻轻擦在豆子苗的叶子上。

秀兰也跟着一起擦,两人分工合作,一个擦正面,一个擦反面,动作又轻又快,生怕碰坏了叶子上的花骨朵。

太阳晒得人浑身发烫,两人的额头上全是汗,可谁都没停下。

他们知道,这豆子苗不仅是地里的庄稼,更是他们对未来日子的期盼。

擦完最后一片叶子时,天己经快黑了。

秀兰看着满地里的豆子苗,长舒了一口气:“明天早上再来看看,要是蚜虫没了,就没事了。”

守业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用草编的小蚂蚱,递给秀兰:“早上在地里编的,给你玩。”

秀兰接过小蚂蚱,草编的蚂蚱栩栩如生,翅膀上还编了花纹。

她忍不住笑了,把小蚂蚱放进竹篮里:“真好看,我要好好收着。”

两人并肩往家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田埂上,像一对紧紧靠在一起的剪影。

第二天一早,守业和秀兰就跑到地里,惊喜地发现,豆子苗叶子上的蚜虫少了很多,剩下的几只也蔫头耷脑的,没了往日的活力。

“管用了!”

秀兰高兴得跳了起来,伸手抓住守业的胳膊,又赶紧松开,脸颊红得像地里的花骨朵。

守业看着她,也笑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每天都用烟草水擦豆子苗的叶子,蚜虫渐渐没了踪影,豆子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叶子变得更绿了,花骨朵也慢慢绽开,紫色的小花在绿叶间格外显眼,引得不少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纳吉” 的日子定在了周末。

前一天晚上,娘蒸了一笼大馒头,馒头上面用红曲米点了红点,看起来喜庆又好看。

守业则从海边捕了几条大黄花鱼,用盐腌好,装在竹篮里。

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礼物了。

秀兰知道后,特意带来了一块她新纺的布,说要给守业娘做件新衣裳:“婶子为了我的事忙前忙后,我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块布虽然不好,却是我的心意。”

“纳吉” 那天,守业跟着娘去了秀兰家。

秀兰娘做了一桌菜,有炒海菜、煮鸡蛋,还有一碗香喷喷的鱼羹。

用守业带来的黄花鱼做的。

饭桌上,两家商量好了成亲的日子,就定在秋收之后,那时豆子也收了,地瓜也晒好了,家里有了粮食,办婚事也能更热闹些。

离开秀兰家时,秀兰送他们到村口,悄悄递给守业一个布包。

守业回到家,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新做的布鞋,鞋面上绣着两朵紫色的豆花,跟地里豆子苗开的花一模一样。

他知道,秀兰是把对豆子苗的期盼,对未来日子的期盼,都绣进了这双布鞋里。

守业把布鞋放在枕头底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摸一摸。

他想起地里盛开的豆花,想起秀兰的笑容,想起娘蒸的大馒头,心里满是期待。

他盼着秋收,盼着豆子成熟,更盼着成亲的日子快点到来,盼着能和秀兰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安稳又幸福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豆子苗上的小花渐渐谢了,结出了一串一串的豆荚,豆荚从嫩绿慢慢变成深绿,又从深绿变成浅黄。

守业知道,豆子快要成熟了,成亲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他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豆荚,心里盘算着:收了豆子,先给娘和秀兰煮一锅豆子,再把剩下的豆子留着当种子,明年再种在地里,让这片地长出更多的豆子,让家里的日子,像这豆子一样,一年比一年好。

秋风一刮,地里的豆荚就彻底黄透了,阳光洒在豆荚上,泛着金灿灿的光,风一吹,豆荚相互碰撞,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在唱着丰收的歌。

守业特意跟王大爷借了把镰刀,准备趁着好天气收割豆子。

再过半个月,就是他和秀兰成亲的日子,他想把新收的豆子当成 “喜粮”,让婚礼上多份自家地里的收成。

收割那天,天刚亮秀兰就来了,手里挎着竹篮,里面装着两个菜团子和一壶热水。

“我娘说,收割豆子要趁早,早上的豆荚潮,不容易炸开。”

她蹲下身,帮守业把镰刀磨得更锋利些,手指在磨石上轻轻蹭了蹭,确认刀刃够快才递给他。

守业接过镰刀,弯腰钻进豆地里,一手抓着豆秆,一手用镰刀轻轻一割,一束豆秆就被割了下来。

秀兰跟在他身后,把割下来的豆秆捆成小捆,码在田埂上,动作麻利得像干了多年的农活。

两人一前一后,默契得不用说话,只有镰刀割豆秆的 “唰唰” 声和豆荚的 “沙沙” 声在田野里回荡。

太阳升到半空时,地里的豆子己经割得差不多了。

守业首起腰,捶了捶发酸的后背,秀兰赶紧递过水壶:“歇会儿吧,喝口水,吃个菜团子。”

守业接过水壶,猛灌了几口,清凉的水滑过喉咙,解了不少乏。

他拿起菜团子,咬了一大口,突然尝到了豆子的香味。

秀兰在菜团子里加了新磨的豆面。

“这豆面真香!”

守业眼睛一亮。

秀兰坐在他身边,笑着说:“是用去年的豆子磨的,等咱把今年的豆子晒干,也磨点新豆面,成亲那天做豆包当喜馍,让街坊们都尝尝咱地里的豆子。”

守业点了点头,心里暖暖的。

他没想到,秀兰早就把豆子的用处盘算好了。

下午,王大爷和铁柱也来帮忙,把捆好的豆秆抬到晒场上。

晒场是村里共用的,铺着平整的石板,晒粮食最方便。

几个人把豆秆摊开,让太阳好好晒着,王大爷一边翻豆秆一边说:“今年的豆子长得好,颗粒饱满,守业你小子有福气,刚成亲就有好收成,以后日子肯定红火。”

守业笑着谢过王大爷,心里满是欢喜。

他看着晒场上的豆秆,想起春天撒种时的期待,想起治蚜虫时的着急,想起秀兰陪他一起照料豆子苗的日子,突然觉得,这豆子不仅是地里的收成,更是他和秀兰感情的见证。

从发芽到开花,从结果到成熟,就像他们的感情,一步步慢慢变好。

接下来的几天,守业和秀兰每天都去晒场翻豆秆,等豆荚彻底晒干,就把豆秆抱到打谷场上打豆子。

守业拿着连枷,用力往豆秆上打,金黄的豆子就从豆荚里蹦出来,落在铺好的布上,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

秀兰则蹲在布边,把蹦出来的豆子归拢到一起,偶尔捡起几颗饱满的豆子,塞进嘴里嚼着,甜丝丝的味道让她忍不住笑。

“你尝尝,可甜了!”

秀兰拿起几颗豆子,递到守业嘴边。

守业张嘴接住,豆子在嘴里一嚼,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比任何糖都好吃。

他抓了一把豆子,放进兜里,说要带回家给娘尝尝。

娘这几天忙着缝喜被,肯定没工夫来晒场。

娘确实在忙着缝喜被。

农村有规矩,新娘要自己缝一床喜被,娘家也要陪送一床,喜被上要绣 “囍” 字和吉祥图案。

娘找出家里唯一一块红色的粗布,是她攒了三年的布料,又从秀兰送的布中挑了块浅灰色的,准备做两床喜被。

秀兰每天收工后,都会来帮娘缝喜被,两人坐在炕边,手里拿着针线,一边缝一边聊天。

“喜被要缝九针一线,寓意长长久久。”

娘教秀兰怎么绣 “囍” 字,手指捏着针线,在红布上慢慢勾勒,“等你嫁过来,这喜被就铺在新炕上,以后生了娃,也能盖。”

秀兰听着,脸颊红红的,手里的针线却没停,一针一线都缝得格外认真。

缝完喜被,娘又开始准备 “喜粮”。

她把新收的豆子挑出最饱满的,装在一个红布包里,又把刚晒好的地瓜干和之前攒的小米放在一起,说要在成亲那天,用这些自家产的粮食招待客人。

“咱虽然穷,但礼数不能少,这些粮食都是咱自己种的,干净又实在,客人吃着也放心。”

娘一边装粮食,一边对守业说。

守业看着娘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旁边帮着整理布料的秀兰,心里满是幸福。

他走到院里,把晒好的豆子装进粮囤里,粮囤虽然不大,却装得满满当当,散发着新粮的清香。

他知道,这粮囤里装的不只是豆子,还有他和秀兰未来的日子。

虽然简单,却充满希望。

成亲的前一天,村里的街坊都来帮忙。

王大娘帮着蒸喜馍,是用新磨的豆面和玉米面做的,上面点着红曲米;铁柱帮着打扫院子,还在门口挂了两串红辣椒,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秀兰的娘则带来了一床新缝的褥子,是用秀兰纺的布做的,上面绣着豆花图案。

守业穿着秀兰做的新布鞋,鞋面上的豆花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他看着满院子忙碌的街坊,看着娘和秀兰脸上的笑容,心里突然想起了那半袋小米。

要是没有那半袋小米,他可能就遇不到秀兰;要是没有这片地,没有地里的豆子,他可能就没有底气给秀兰一个家。

夜深了,街坊们都走了,院子里安静下来。

守业坐在炕边,看着娘缝好的喜被,又摸了摸枕头底下秀兰送的布鞋,心里满是期待。

他知道,明天就是他和秀兰成亲的日子,从明天起,他就有了真正的家,有了要一起过日子的人。

他会好好种地,好好捕鱼,守护好娘和秀兰,守护好这片地,让家里的日子,像地里的豆子一样,一年比一年饱满,一年比一年香甜。

成亲那天,天还没亮,守业就醒了。

他穿上秀兰做的新布鞋,鞋面上的豆花在烛光下格外鲜亮,又换上娘连夜缝好的新粗布褂子,站在镜子前照了照。

镜子是娘陪嫁过来的,边缘己经有些磨损,却能勉强照出人影。

守业看着镜里的自己,嘴角忍不住上扬,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蹦得厉害。

“别傻站着了,快去叫铁柱他们来帮忙迎亲。”

娘端着一碗小米粥走进来,粥里卧了一个鸡蛋,“快吃了,迎亲路远,别饿着。”

守业接过碗,三两口就喝完了粥,鸡蛋舍不得吃,偷偷放在兜里。

他想留给秀兰吃,秀兰肯定也没顾上吃早饭。

没多久,铁柱就带着几个年轻街坊来了,每个人都穿着自己最体面的衣裳,手里拿着迎亲用的红布和喜馍。

“守业,准备好了吗?

咱这就去接新娘!”

铁柱拍着守业的肩膀,笑得一脸热闹。

守业点点头,拿起放在桌上的红布包。

里面装着新收的豆子和半袋小米,是给秀兰家的 “回礼”,也是他和秀兰感情的见证。

迎亲的队伍往邻村走,路上遇见不少早起的村民,都笑着跟他们打招呼:“守业,恭喜啊!

早生贵子!”

守业一一笑着回应,心里满是欢喜。

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小雨,雨不大,却能打湿衣裳。

“这可咋整?”

铁柱着急地说,“别把新衣裳淋湿了。”

守业正想说话,就看见前面跑来几个熟悉的身影。

是秀兰的娘和几个邻村的婶子,手里拿着油纸伞。

“知道今天可能下雨,特意带了伞来接你们。”

秀兰的娘笑着说,把伞递给守业和铁柱,“快走吧,秀兰在屋里等着呢,早就盼着你们来了。”

到了秀兰家,守业刚走进院子,就看见秀兰站在屋门口,穿着一身红色的粗布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手里攥着一块红布,紧张得手指都在微微发抖。

秀兰的娘拉着守业的手,把秀兰的手放在他手里:“守业,秀兰交给你了,以后你要好好待她,别让她受委屈。”

守业握紧秀兰的手,秀兰的手又软又暖,他赶紧说:“娘您放心,我肯定好好待秀兰,一辈子对她好。”

秀兰听着他的话,盖头下的脸颊红得发烫,手也用力攥了攥他的手,像是在回应他的承诺。

迎亲的队伍往回走,秀兰坐在独轮车上,守业推着车,小心翼翼地避开路上的坑洼。

小雨还在下,油纸伞遮着两人,守业一边推一边跟秀兰说话:“兜里有个鸡蛋,你快吃了,别饿着。”

秀兰从盖头下伸出手,接过鸡蛋,轻轻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让她心里暖暖的。

回到村里,街坊们早就等在村口,看见迎亲队伍回来,都围了上来,笑着闹着,把手里的彩纸撒在守业和秀兰身上。

“快进屋拜堂!”

王大爷笑着喊道,手里拿着早就准备好的 “囍” 字,贴在堂屋的门框上。

堂屋里,娘坐在炕边,脸上满是笑容。

拜堂仪式很简单,却很热闹。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当两人对拜时,守业不小心碰掉了秀兰的红盖头,露出秀兰红扑扑的脸颊,眼睛亮得像星星,看得守业都忘了眨眼。

街坊们都笑着起哄:“好!

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拜完堂,就该开婚宴了。

婚宴设在院子里,街坊们帮忙搭了几张木桌,桌上摆着自家种的蔬菜和守业捕的鱼,还有用新磨的豆面做的喜馍和豆包,每一个豆包上都点着红曲米,看着格外喜庆。

王大娘端着一盘煮豆子走过来,笑着说:“这是守业和秀兰地里收的豆子,大家尝尝,沾沾喜气,祝他们以后日子像这豆子一样,圆圆满满,甜甜蜜蜜!”

街坊们都拿起豆子尝了尝,纷纷称赞:“好吃!

真甜!”

守业看着大家吃得开心,又看了看坐在身边的秀兰,心里满是幸福。

秀兰给他夹了一块鱼肉,小声说:“快吃吧,忙了一上午,肯定饿了。”

守业接过鱼肉,慢慢吃着,觉得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鱼肉。

婚宴一首热闹到下午,街坊们才渐渐散去。

娘收拾着碗筷,秀兰赶紧过去帮忙,两人一边收拾一边聊天,像早就熟悉的母女。

守业坐在院子里,看着满院的喜庆痕迹,又看了看屋里忙碌的娘和秀兰,心里突然觉得无比踏实。

他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有娘,有秀兰,还有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晚上,屋里只剩下守业和秀兰。

烛光摇曳,映得屋里暖暖的。

秀兰坐在炕边,手里拿着白天守业给她的豆子,小声说:“以后咱好好种地,好好捕鱼,明年再种点玉米和地瓜,把粮囤装满,再给娘添件新衣裳。”

守业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不光这些,咱还要在地里种更多的豆子,等有了孩子,就带着孩子去地里看豆子发芽,跟他说这豆子是咱成亲那年种的,是咱日子的盼头。”

秀兰抬起头,看着守业,眼睛里满是光,轻轻点了点头。

窗外的雨己经停了,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

守业知道,从今天起,他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有秀兰的陪伴,有娘的牵挂,有地里的收成,就算日子还苦,他也有信心把日子过好,让家里的日子像地里的豆子一样,一年比一年饱满,一年比一年香甜。

而那半袋小米定下的缘分,也会像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一样,在岁月里慢慢生长,结出最甜的果实。

婚后第二天一早,守业是被院子里的动静吵醒的。

他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秀兰正蹲在灶房门口,往灶膛里添柴火,锅里冒着热气,飘来淡淡的小米粥香。

“醒了?”

秀兰听见动静,回头笑了笑,“我看娘还没起,就先把粥熬上了,你再躺会儿,粥好了我叫你。”

守业赶紧爬起来,走到灶房边:“我跟你一起忙活,哪能让你一个人受累。”

他拿起旁边的扫帚,开始打扫院子。

昨天婚宴留下的彩纸和杂物还没收拾,风吹得彩纸到处飘。

秀兰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嘴角忍不住上扬,手里添柴火的动作也轻快了不少。

娘起来时,粥己经熬好了,秀兰还蒸了几个豆包,是用新磨的豆面做的,上面的红曲米点得格外整齐。

“秀兰啊,你这刚成亲,怎么不多歇会儿?”

娘拉着秀兰的手,眼里满是疼惜,“以后家里的活咱娘俩一起干,别累着自己。”

“婶子,我不累。”

秀兰笑着说,“在家时我也天天干活,早就习惯了。

再说,这也是我的家,我该多干点。”

娘听了,心里更欢喜了,拉着秀兰的手不肯松开,絮絮叨叨地跟她说着家里的事。

哪块地适合种地瓜,哪块地适合种豆子,海边哪个地方的鱼多。

吃过早饭,守业想起屋顶漏雨的事。

前几天下雨,屋里还接了好几盆水。

“今天咱把屋顶补了吧,省得以后下雨再漏。”

守业扛着梯子,对秀兰说。

秀兰赶紧点头,从屋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麦秸和泥巴:“我昨天就跟娘说了,娘帮我和好了泥巴,麦秸也晒好了,正好今天用。”

守业爬上梯子,开始清理屋顶上的碎草和破瓦,秀兰则站在梯子下,把麦秸和泥巴递给他。

她递东西的时候,总会特意把泥巴团得紧实些,怕守业在屋顶上不好摆弄;守业在屋顶上干活时,也会时不时往下看,嘱咐秀兰 “离梯子远点,别砸着”。

娘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看着他们俩默契的样子,手里缝着衣裳,嘴角一首带着笑。

补到一半,王大娘和铁柱娘来了,手里还拿着刚蒸好的馒头。

“听说你们补屋顶,过来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王大娘笑着说,接过秀兰手里的麦秸,帮着整理,“守业你可得把屋顶补结实点,别让秀兰跟着你受委屈。”

“您放心,肯定补得结结实实的!”

守业在屋顶上大声说,手里的动作更卖力了。

几个女人在院子里一边帮忙,一边聊天,说的都是家常话,却让整个院子都充满了烟火气。

秀兰听着她们的聊天,偶尔插几句话,很快就融入了村里的氛围,像早就住在这里一样。

中午的时候,屋顶终于补好了。

守业从梯子上下来,身上沾了不少泥巴,脸上却满是笑容:“以后下雨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

秀兰赶紧递过毛巾,帮他擦脸上的泥巴,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什么宝贝。

王大娘看着他们俩,笑着对娘说:“你看这俩孩子,多般配,以后肯定能好好过日子。”

下午,按照村里的规矩,守业和秀兰要去给街坊们送 “喜馍”。

婚后首日送喜馍,是农村的习俗,寓意着新人融入邻里,以后互相照应。

两人提着竹篮,里面装着秀兰蒸的豆包和娘准备的馒头,挨家挨户地送。

到了王大爷家,王大爷正在院子里编竹筐,看见他们来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快进来坐,刚补完屋顶,肯定累坏了。”

守业把竹篮递过去:“大爷,这是秀兰蒸的豆包,您尝尝。”

王大爷拿起一个豆包,咬了一口,笑着说:“好吃!

比你大娘蒸的还好吃,守业你小子有口福了。”

秀兰坐在旁边,听着王大爷的夸奖,脸颊有点红,却忍不住跟王大爷聊起了地里的事:“大爷,明年我想在地里种点花生,您看咱这土适合种吗?”

王大爷一听来了兴致,跟秀兰详细说起了种花生的窍门。

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怎么防病虫害,说得头头是道。

守业坐在旁边,看着秀兰认真听的样子,心里满是欢喜。

他没想到,秀兰不仅会持家,还这么关心地里的事。

从王大爷家出来,两人又去了好几家街坊,每家都聊了一会儿,送了喜馍。

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秀兰挽着守业的胳膊,小声说:“村里的人真好,以后咱要多跟他们走动,互相照应。”

守业点了点头,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有秀兰在,有街坊们的照应,就算以后的日子再苦,他也能扛过去。

回到家时,天己经快黑了。

娘己经做好了晚饭,是用新收的豆子煮的豆饭,还炒了一盘海菜。

三人坐在屋里,围着桌子吃饭,灯光摇曳,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暖的。

秀兰给娘夹了一筷子海菜,又给守业夹了一勺豆饭,轻声说:“多吃点,补补力气。”

守业吃着豆饭,心里满是幸福。

他看着娘和秀兰脸上的笑容,看着补好的屋顶,看着院子里晾晒的豆子,突然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日子。

有娘的牵挂,有秀兰的陪伴,有地里的收成,有街坊的照应。

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希望。

晚上,躺在床上,秀兰靠在守业身边,小声说:“今天我跟王大爷聊了种花生的事,明年咱就在地里种点花生,再种点玉米,把粮囤装满,冬天的时候就能给娘做件新棉袄了。”

守业握紧她的手,轻声说:“好,都听你的,以后咱一起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让娘和你都能过上好日子。”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温柔得像一层纱。

守业知道,婚后的日子才刚刚开始,以后可能还会遇到困难,还会吃苦,可只要有秀兰在身边,有这片土地的滋养,有对好日子的期盼,他就有信心把日子过好,让这个家越来越温暖,越来越红火。

而那半袋小米定下的缘分,也会在这片土地上,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里,慢慢沉淀,变成最珍贵的幸福。

日子在平淡的烟火气里一天天过,转眼就到了冬末。

海村的冬天冷得透彻,海边的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守业家的土坯房却总是暖烘烘的。

秀兰每天都会早早起来烧炕,把屋里烘得暖洋洋的,娘坐在炕头缝衣裳,守业则在院子里劈柴、修农具,准备来年春耕的家什。

这天早上,雪刚停,院子里积了薄薄一层雪,像撒了层白面。

秀兰煮了一锅小米粥,又蒸了几个地瓜,摆上桌时,娘从炕席底下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几样种子。

有去年留的豆子种,有王大爷送的花生种,还有一小袋从镇上换来的玉米种。

“快开春了,得把种子选好,明年才能有好收成。”

娘把种子摊在炕桌上,“咱商量商量,哪块地种啥。”

守业和秀兰凑到炕边,看着桌上的种子。

秀兰拿起花生种,仔细挑着里面的坏粒,轻声说:“村西头那几分地土软,适合种花生;村东头的地靠海近,潮,种玉米正好;豆子就种在中间那块地,去年种过,地力足。”

娘听了点点头:“秀兰说得在理,咱就按这个来。

等雪化了,就先把地翻一遍,冻一冻能把土里的虫子冻死。”

守业看着秀兰熟练挑种子的样子,心里满是佩服。

才嫁过来几个月,秀兰就把家里的地摸得门清,比他这个土生土长的还上心。

他伸手拿起一粒玉米种,放在手里掂了掂:“今年得多施点草木灰,去年的豆子长得好,草木灰功不可没。”

秀兰笑着说:“我早就攒着呢,灶膛里的灰都收在陶罐里,够开春用的了。”

雪化透后,天渐渐转暖,地里的土也开始解冻。

守业扛着锄头去翻地,秀兰总是跟着一起去,手里拿着小铲子,把翻出来的草根、碎石子捡出来。

两人还是像去年种豆子时那样,一前一后默契配合,守业翻地的节奏稳,秀兰捡杂物的动作快,没多久就能翻完一小块地。

有天翻地时,秀兰发现地里有几块硬土疙瘩,用铲子敲不开,守业也犯了难。

硬土疙瘩影响种子发芽,要是不弄碎,来年收成肯定受影响。

正发愁时,王大爷扛着犁路过,看见他们俩围着土疙瘩犯愁,笑着走过来:“这有啥难的,用犁把土翻得深点,再用耙子耙一遍,土疙瘩就碎了。”

王大爷说着,把自家的牛牵过来,教守业用犁耕地。

守业扶着犁,牛在前面拉,犁尖***土里,翻出的土又松又软,硬土疙瘩果然被犁碎了。

秀兰跟在后面,用耙子把翻好的土耙平,眼里满是欢喜:“还是用犁耕地快,还能把土弄碎,明年咱也想办法买头牛。”

王大爷听了笑着说:“等明年收成好了,攒点钱,我帮你们去镇上看看,有农户要卖牛的,咱挑头壮实的。”

守业赶紧谢过王大爷,心里盘算着。

要是有了牛,春耕就省力气了,还能多种点地,日子肯定能更好。

春耕前几天,村里的街坊们都忙着准备播种,互相帮着翻地、选种。

秀兰也没闲着,她跟娘学做大馒头,蒸了好几锅,装在竹篮里,给帮忙的街坊们送去。

张婶接过馒头,笑着说:“秀兰你这手艺真好,比城里点心铺的还好吃,守业真是好福气。”

秀兰红着脸说:“都是婶子们帮忙,这点馒头不算啥。”

播种那天,天刚亮,守业和秀兰就带着种子去了地里。

娘也跟着来帮忙,三人分工明确。

娘负责撒种子,秀兰负责盖土,守业负责浇水。

太阳升起来时,村西头的地己经种上了花生,绿油油的种子埋在土里,像藏了满地的希望。

“等花生发芽了,咱就来除草,施点草木灰,肯定能长得好。”

秀兰蹲在地里,轻轻拍了拍盖好的土,像是在跟种子说话。

守业坐在田埂上,看着娘和秀兰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远处的大海和近处的田地,心里满是踏实。

晚上回家,娘做了一锅煮花生。

是去年留的种子,特意煮了给守业和秀兰当夜宵。

三人坐在炕头,剥着花生,聊着明年的收成。

秀兰说:“等秋天收了花生,就榨点花生油,给娘炸油条吃;收了玉米,就磨点玉米面,做玉米饼子;豆子留着当种子,剩下的磨豆面,做豆包。”

娘听着,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好,都听你的,咱明年好好种地,好好过日子。”

守业握着秀兰的手,心里满是幸福。

他想起去年定亲时的半袋小米,想起成亲时的豆包,想起现在满地里的种子,突然觉得,日子就像地里的庄稼,只要好好侍弄,总能长出希望,结出甜美的果实。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炕桌上的种子袋,也照亮了三人脸上的笑容。

守业知道,春耕种下的不只是种子,还有他和秀兰对未来的期盼,对这个家的牵挂。

只要他们一起好好守护这片土地,好好经营这个家,就一定能熬过所有的苦,迎来满仓的收成,迎来真正的好日子。

而那半袋小米定下的缘分,也会像地里的庄稼一样,在岁月里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幸福。

种下种子的日子里,守业和秀兰几乎每天都要往地里跑。

清晨天刚蒙蒙亮,秀兰就会挎着竹篮,装上水壶和刚蒸好的地瓜干,拉着守业往地里去。

她总惦记着土里的种子,怕夜里的霜打坏了刚冒头的芽,怕海边的风刮倒了嫩苗。

约莫过了十天,村西头的花生地先冒出了绿芽。

细小的芽尖顶着一点褐色的种皮,像一个个探出脑袋的小娃娃,在清晨的露水里闪着光。

秀兰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拨开土,看着那抹嫩绿,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守业你看,发芽了!

真的发芽了!”

守业凑过去,看着土里的绿芽,心里也跟着热乎起来。

他想起去年种豆子时的期待,如今又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滋味。

这地里的芽,不仅是庄稼的希望,更是他和秀兰小家庭的盼头。

“别急着碰,” 守业轻轻按住秀兰的手,“芽还嫩,碰坏了就长不好了。”

说着,他从竹篮里拿出草木灰,沿着土垄轻轻撒了一层,“娘说草木灰能防虫子,还能肥地,让芽长得壮实些。”

又过了几天,玉米地也冒出了绿芽,比花生芽高些,茎秆细细的,顶着两片嫩绿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晃着。

守业和秀兰每天都会来地里除草、浇水,秀兰的动作格外轻,生怕踩坏了地里的嫩苗。

有次王大爷路过,看着地里整齐的绿芽,笑着对守业说:“你家秀兰比你还会侍弄庄稼,这芽长得多精神,秋天肯定能有好收成。”

守业笑着应着,目光却落在秀兰身上。

这阵子秀兰总爱犯困,饭量也比以前大了,有时蹲在地里除草,起身时会轻轻扶着腰。

娘看出了不对劲,私下拉着秀兰问了几句,回来时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守业的手说:“守业,你要当爹了!

秀兰有了!”

守业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赶紧跑到地里找到秀兰,小心翼翼地扶着她:“你怎么不早说?

地里的活以后我来干,你别累着。”

秀兰脸颊红红的,笑着说:“才刚知道,怕你担心。

再说我身体好,干点轻活没事。”

可从那以后,守业再也不让秀兰下地干活了,每天自己扛着锄头去地里,回来时总会给秀兰带些新鲜的野菜,或是在海边摸的小螃蟹,给她补身子。

娘也把家里的活揽了下来,不让秀兰沾一点重活。

每天早上,娘都会给秀兰煮一碗小米粥,里面卧个鸡蛋;晚上则会烧热水,让秀兰泡脚,说这样对孩子好。

秀兰坐在炕头,看着娘忙碌的身影,看着守业从地里回来时满身的泥土,心里满是温暖。

她知道,这个家不仅有她和守业的爱,还有娘的疼惜,这个孩子,是在满满的期待中到来的。

夏天很快就到了,地里的花生和玉米长得越发壮实。

花生的藤蔓爬满了地面,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风一吹,地里满是淡淡的花香;玉米长得比人还高,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摆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守业每天去地里,都会仔细查看庄稼的长势,回来时跟秀兰细说:“今天花生又开了不少花,玉米也结穗了,再过阵子就能收了。”

秀兰的肚子也渐渐大了起来,她不能下地,就在家里纺线、缝衣裳,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小棉袄、小布鞋。

她做的小布鞋上,绣着小小的豆花图案,跟地里花生花一模一样。

她想让孩子出生后,第一眼就能看到家里地里的样子,能记住这片土地的味道。

街坊们知道秀兰怀了孕,也常来家里看望。

张婶送来了自家鸡下的鸡蛋,王大娘带来了刚蒸好的大馒头,都说要给秀兰补身子。

秀兰每次都笑着道谢,把娘蒸的豆包分给大家:“谢谢婶子们惦记,这是咱地里豆子做的豆包,你们尝尝。”

秋天很快就到了,地里的庄稼开始成熟。

花生的叶子渐渐变黄,玉米的穗子也变得金黄。

守业开始准备收割,王大爷和铁柱也来帮忙。

几个人在地里忙碌着,割玉米、拔花生,欢声笑语在田野里回荡。

秀兰坐在田埂上,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看着满地里的收成,脸上满是笑容。

她知道,这个秋天不仅有庄稼的丰收,还有她家新生命的到来,这是双重的喜悦,是这个家最珍贵的礼物。

守业把收割的花生和玉米运回家,堆在院子里,像两座小山。

娘和秀兰坐在院子里,剥着花生,聊着孩子的名字。

娘说:“要是男孩,就叫‘根生’,跟土地有根,以后踏踏实实;要是女孩,就叫‘豆花’,像地里的花生花一样,朴实又好看。”

秀兰和守业都点头同意,觉得这两个名字好,既有对土地的念想,又有对孩子的期盼。

晚上,守业坐在炕头,看着秀兰隆起的肚子,又看了看窗外院子里的收成,心里满是踏实。

他想起去年定亲时的半袋小米,想起成亲时的豆包,想起春耕时种下的种子,想起如今满院的收成和即将到来的孩子,突然觉得,日子就像这片土地,只要你用心侍弄,它就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院子里的玉米堆,也照亮了炕头上的小布鞋。

守业知道,这个秋天过后,他家会多一个新生命,会多一份新的牵挂,日子也会更加热闹、更加红火。

而那半袋小米定下的缘分,会像这片土地上的庄稼一样,一年年生长,一年年丰收,会在岁月里慢慢沉淀,变成这个家最珍贵的记忆,变成这片土地最温暖的故事。

深秋的风带着海边的凉意,却吹不散守业家的暖意。

秀兰的预产期在初冬,守业提前请了村里的接生婆,娘也把早就准备好的小棉袄、小被褥晒得暖烘烘的,叠在炕头最显眼的地方。

院子里的玉米和花生早己入囤,守业把粮囤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囤边挂了两串红辣椒,说要给孩子讨个红火的彩头。

这天清晨,秀兰突然开始腹痛,守业慌得赶紧去请接生婆,娘则守在屋里,紧紧握着秀兰的手,一遍遍地给她擦汗:“别怕,有娘在,很快就好了。”

秀兰咬着牙,额头上的汗珠子往下掉,却还想着安慰守业:“我没事,你别着急……”接生婆来后,守业在屋外焦急地踱步,耳朵紧紧贴着门板,生怕错过屋里的任何一点动静。

王大娘和张婶也闻讯赶来,在灶房里烧热水、煮鸡蛋,时不时安慰守业几句:“别担心,秀兰身子壮,肯定能顺顺利利的。”

约莫过了两个时辰,屋里突然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守业的心一下子落了地,眼泪差点掉下来。

接生婆推开屋门,笑着对他说:“守业,是个小子,母子平安!”

守业冲进屋里,看见秀兰虚弱地躺在床上,怀里抱着一个小小的婴儿,脸皱巴巴的,却睁着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像极了秀兰。

娘坐在床边,抹着眼泪笑:“咱有孙子了,就叫根生,跟土地有根,踏踏实实的!”

守业走到炕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碰了碰根生的小手,小家伙攥住他的手指,力道竟不小。

秀兰看着他,虚弱地笑了:“你看,根生跟你亲呢。”

守业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以后我一定好好种地,好好干活,让你们娘俩都过上好日子。”

根生的到来,让整个村子都跟着热闹起来。

王大爷送来了一筐新鲜的鸡蛋,铁柱扛来了一捆干柴,街坊们也都带着自家的小玩意儿来看孩子,有的送虎头鞋,有的送百家锁,把炕头堆得满满当当。

守业和秀兰忙着道谢,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这半袋小米定下的缘分,不仅让他有了家,有了妻子,如今又有了孩子,还有这么多热心的街坊,他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日子在照顾根生的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就到了年底。

这天,村里突然来了几个穿干部服的人,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开了会,说要搞土改,把地主的地分给穷苦农民,以后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地种了。

消息传来时,守业正抱着根生在地里转悠。

他在给根生指认哪块地种过花生,哪块地种过玉米,想让根生从小就认识这片养着他们的土地。

王大爷跑过来,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守业!

好消息!

土改了!

以后咱都有自己的地了,再也不用给地主交租了!”

守业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抱着根生的胳膊紧了紧。

他看着眼前的土地,看着怀里的根生,又想起秀兰在炕头缝衣裳的样子,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以前他盼着能多收点粮食,让娘和秀兰吃饱;后来盼着能有自己的地,让根生不用再像他小时候那样,看着地主的地眼馋。

如今,这个盼头就要实现了。

回到家,守业把土改的消息告诉秀兰,秀兰抱着根生,眼睛亮了起来:“真的?

以后咱有自己的地了?”

守业点点头,坐在炕边,握着她的手:“是啊,以后咱想种啥就种啥,再也不用看地主的脸色了。

等明年开春,咱就把地翻得好好的,种上花生、玉米,再种点豆子,让根生以后有吃不完的粮食。”

娘坐在旁边,听着他们的话,笑着说:“还是现在的世道好啊,咱农民终于能有自己的地了。

这半袋小米没白送,秀兰没白嫁过来,根生也没白来,咱的好日子,这才刚开始呢。”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屋里的一切。

炕头的小棉袄、叠得整齐的被褥、守业和秀兰脸上的笑容,还有根生在怀里安稳的睡颜。

守业知道,这半袋小米定下的缘分,早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最甜的果实。

而土改的消息,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他们未来的路,让这个靠土地为生的小家,终于看到了真正安稳、富足的希望。

这一年的冬天,守业家的土坯房里,每天都飘着小米粥的香气,夹杂着根生的笑声。

守业时常会抱着根生,站在院子里,望着村西头的土地,心里盘算着明年春耕的计划。

他知道,只要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这个家,日子就会像地里的庄稼一样,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红火。

而那 “半袋小米定终身” 的故事,也会像村头的老槐树一样,在岁月里慢慢生长,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记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