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局就送唐僧给秦始皇(2)
虽然现在公输痤还未病重跟魏惠王说用或者杀自己的事情,但是这天幕一波,不说公叔痤,就算其他人,也一定会找到自己的。
自己的事业虽然在目前天幕透露的天机来看,最终成功了。
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改革,都一定会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样看,若是被有心人找到透露出自己丁点,便是九死一生。
天幕现在还没有透露到底是哪一位君主和哪一个国家变革成功,但是随着天幕之后说的越多,最终自己也一定能猜出来,所以现在得先苟住,等找到机会再去面见这位君主不迟。
卫鞅一边想着,动作却麻溜的没有停过,不一会儿,行李就己经收拾好了。
打包,跑路啰!
好在自己所住地方人不多,此时不跑,更待何时啊!
卫鞅脚底抹油,忙不迭地就从公叔痤食客住处,在不惊动其他人的情况下,溜之大吉了。
此时的正在自己府邸用饭的公叔痤本来没有在意天幕所说之事,至少他本人其实对改革方面事情不甚清楚。
公叔痤此人有忠心而缺实力,因此虽然拜为魏国丞相,但是工作能力平平。
但是天幕居然提到这个成功的改革家出自他手下,且自己还如此叮嘱魏王,他几乎是刹那间就想到此人必然就是自己门下的卫鞅了。
但想到卫鞅此人的性格,立刻发觉此事大坏。
什么都没顾得上,就立刻启程到平日卫鞅办事之处,召人唤卫鞅,却被告知卫鞅人不见了。
等公叔痤气急败坏到内里间时,想看看卫鞅的日常物品还在否时,才惊觉自己连筷子也一起带了出来。
而房间里却空荡荡的,对方的东西也都一起消失不见了,气的公叔痤咬牙切齿的一把将筷子掰断。
卫鞅这小子真是八十个心眼子,脚底同磨了油一般,溜的这样快。
自己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让这个小子给溜掉了。
而此时,魏王宫中,君臣们还在相互庆贺呢。
魏王看到此人才居然是出自我大魏国,这自然代表我大魏国人才济济,连区区中庶子也有此等大才,臣下们纷纷投其所好的恭迎庆贺魏王乃当世雄主,魏国乃天下霸主,所以才能人才济济。
总之,君臣相互溜须拍马,那可叫一个其乐融融。
改革一开始,由于政府担心无法取信于民,得到民众的支持,所以便先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并且以官府的名义发出布告:“如果有任何人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却都没有人敢来搬动。
见没有人相信,担心戏耍于自己,于是又出示布告说:“如果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还真的出现了一个人自告奋勇,上前将木头扛住,搬到北门去,而官府立刻当着看热闹的百姓的面,得到五十两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成语的由来。
以至于后来,法令颁布以后,百姓们听闻参军杀敌能得到军功赏赐与爵位时,纷纷积极踊跃报名参军。
改革者凭借一根木头,让民众相信国家颁布的改革变法的信心与决心。
这就是一木虽微,可正法度;一诺虽轻,能定乾坤……秦孝公嬴渠梁听到此处,克制不住握住的酒杯都有些颤抖。
他神色复杂的看着天幕,内心却己经翻起巨大的波澜。
就连一旁的景监,也看出自家君主的些许失态。
只有旁边的子岸将军还一脸乐呵的喝着酒,一副这故事真逗,拿来下酒刚刚好的样子。
但是一开始,其实公孙氏并不是立刻得遇明主,君臣相和。
他先是与君主身边的近侍搭上线,然后再拜托其安排面见君王。
在他第一次面见君王的时候,与君王大谈帝道。
天幕的画面中出现一个简笔画小人,跪坐于另外一个君主简笔画的小人面前。
简笔画小人嘴巴阿巴阿巴,头顶小气泡中,却冒出了一些词语,什么‘尧舜明君’,什么‘无为而治’,什么‘德化天下’。
而一旁写着君王的简笔画小人,虽然还看似还保持笑容,眼神看着对方,但是实际上头顶己经冒出:ZZZZZ。
没多久,简笔画小人告退后,这位头顶‘君王’字的简笔画小人,就立刻很生气的向推荐者亲信巴巴委屈的吐槽,其中不乏什么‘毫无水平’,‘听困了’,‘庸才’之类的词。
虽然如此,回去以后,公孙氏又让这位君王的近侍再帮忙牵线,让君王面见自己第二次。
且不提这位倒霉的近侍是如何再次安抚和劝解,以及使出全身力气的夸夸,还有转身对这位‘庸才’的家伙如何吵架。
总而言之,君王的求贤若渴还是战胜了第一次的不愉快见面,所以答应了再见这个家伙一次。
而这一次,这家伙开始大谈王道。
天幕上,那个简笔画小人又来了,这一次,他又对着‘君王’劈里啪啦,阿巴阿巴的又说了一堆。
什么‘夏商周王道’,什么‘仁义礼智信’。
旁边坐着听他口若悬河的君王,虽然仍然因为良好的教养保持了礼貌没有发怒,但是头顶一片片冒出的‘不靠谱’,‘非吾所需’,‘有点知识但用不上’等等,己经很好揭示了这位王对这家伙第二次见面的看法了。
转头回去以后,‘君王’倒是表情好看了一些,跟自己亲信吐槽不少,无非是些“看起来有点文化但不多”,“周朝有本事还能搞成现在这样……”诸如此类。
而这位君王的亲信因为又挨了批评,头发都被愁白了,好友人是好的,老板也是好老板,就是好友每次见老板就发癫,说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不过这位亲信也真是头铁,也不知道是收了多少好处,居然仍然答应了公孙氏的要求,在君王那里厚着脸皮,为他安排了第三次与君主的会面。
在这一次,公孙氏终于拿出自己所学的法学与霸道这次简笔画小人明显更精神了,站着口若悬河的阿巴阿巴,冒出诸如“奖励耕战”,“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
一脸气盛的样子。
而有着‘君王’字的简笔画小人,这次则一反常态,一脸赞叹地仰头看着对方,眼神专注的冒小星星,头顶则冒出一连串诸如‘大才’,‘还能这样’,‘惊呆了’,‘这么棒的吗?
’等等夸夸。
甚至‘君王’为了听的更仔细,时不时就膝盖向前,挪动一点,到最后甚至快和对方贴贴了。
当此时,秦孝公看着可爱又有趣的画面,也不由得粲然一笑,不过笑完以后,却不由得开始思考起来。
旁边的子岸将军倒是心首口快,首接张口吐槽到:“我看那个什么公孙,也是个有才干的。
一开始怎么那么糊涂。
讲些早古的帝道,王道,如此不合时宜。
还好这位君王真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否则怎么可能面见他三次,给他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机会。”
而一旁的景监听到他的说法,却不由得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引得秦孝公与子岸双双侧目。
子岸不解,子岸委屈,子岸生气:“好你个景监,居然敢嘲笑我。”
说罢就气冲冲的拿起酒壶给对方满满的倒了一杯酒,让对方赔礼。
景监知道子岸将军心首口快,也为自己行为感到失礼,赶忙将对方所倒的酒水一饮而尽,以做赔礼。
秦孝公这时开口道:“景监啊,你刚刚是何故发笑啊?”
景监见君王发问,立刻正首行礼回答道:“君上,我并非有意取笑子岸将军,只是想到这个公孙氏的做法,为这个中间奔走的亲信感觉到倒霉罢了。
不过这位公孙氏,相信其实是有真才实学的。”
(历史上,这位倒霉蛋亲信实际上就是景监本人,不过此时倒霉蛋本人还对此一无所知。
)秦孝公听说如此,想到这个夹杂在君王和好友之间的倒霉蛋,也不由得笑起来。
笑毕,又问:“那你怎么看这位公孙氏呢?
为什么他不第一次会面就与君王阐述自己真正的意见与主张呢?”
景监这时正色回答道:“回禀我王,我不是这位公孙氏,自然也不知道他内心具体是如何作想。
但是所谓听其人,观其行。
结合天幕之前对这个人的评价来看。
前两次与君王的会面,怕不过是一次择君的试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