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望着窗外那片灰蓝的天,脑海中回放着顾辰风离开时的背影。
这个人,似乎并不简单。
但她没有太多时间去琢磨这些,因为接下来的工作才真正考验她的能力与耐力。
第二天清晨,医院门口己经聚集了几位拿着病历本、神情焦急的患者家属。
“听说那个女医生治好了顾营长带来的伤员?”
“是啊,我们是从乡下赶来的,就是想让苏医生看看我爹的情况。”
“可人家不是只看急诊吗?”
护士小刘匆匆跑来通知她:“苏医生,院长让你去一趟三楼病房,有个老病人情况不太对。”
苏婉点头应下,拿起听诊器就往楼上走。
三楼病房里,一位老人正蜷缩在床头,脸色发青,呼吸急促,嘴唇干裂泛紫。
旁边的病历写着:反复高热、咳血、体重下降。
“这病人己经住院三次了,每次都是症状缓解几天又复发。”
主治医生叹了口气,“我们都拿不准病因。”
苏婉走近病床,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臂,声音温和:“老伯,您能跟我说说,身体不舒服有多久了?”
老人喘息着回答:“咳……咳……差不多有半年了吧,一开始只是咳嗽,后来就开始吐血。”
她一边问诊一边观察病人的体征,眉头渐渐皱紧。
翻看完影像资料后,她心中己经有了初步判断——肺结核并发感染,甚至可能出现了耐药性。
但问题在于,医院现有的抗生素种类有限,根本无法有效控制病情。
她借口去取病历,悄悄打开空间门,从里面取出一瓶广谱抗生素和一支抗结核药物。
回到病房,她将药片碾碎,混入温水中喂给病人服下。
“苏医生,你这是什么药?”
一旁的护士疑惑地问。
“一种试验性的新药。”
她淡淡一笑,“先试试效果。”
接下来的几天,苏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每日早晚亲自查房、调整治疗方案。
她还在护理记录上详细标注每一次用药后的反应,并结合现代医学理念调整饮食和作息安排。
然而,就在病人情况逐渐好转之际,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某天清晨,她在配药时发现柜子里的药瓶被人打翻在地,地上一片狼藉。
负责晨间护理的小护士一脸慌张:“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刚才进来就这样了。”
苏婉蹲下身,捡起剩下的几片药片,心头微沉。
“没关系,还有备用的。”
她语气平静,动作却不慢地重新调配了剂量。
但很快,质疑声也来了。
“这种用药方式太激进了。”
另一位医生在晨会上提出异议,“我们得按规范来,不能让她一个人说了算。”
“她到底是什么背景?
怎么会有我们都没有见过的药?”
“我看她是想出风头。”
面对质疑,苏婉没有争辩,只是拿出完整的治疗记录和病人每天的生命体征变化图表,一一解释自己的判断依据。
“如果你们有更好的方案,我愿意听取意见。”
她说完,合上病历本,目光坚定。
会议室内一时陷入沉默。
几天后,那位原本气息奄奄的老病人竟奇迹般地退了烧,咳血停止,精神状态明显恢复。
家属拉着苏婉的手千恩万谢,甚至跪下要给她磕头。
消息传开后,不少患者纷纷点名要找苏婉看病。
连市卫生局都派了人来了解情况,打算将这个疑难杂症的治疗案例作为典型上报。
而医院内部,也有人开始坐不住了。
下班路上,苏婉听到几个年轻医生在议论:“听说李主任在科室会议上说,她这样的年轻人太不稳重,应该限制权限。”
“还不是因为她抢了别人的风头。”
她没有停下脚步,只是握紧了口袋里的那张纸条。
夜深人静,她再次进入空间,看着那一排排整齐摆放的药品和器械,心中既有底气,也隐隐生出一丝不安。
这些资源虽好,却终究是秘密。
而有些人心思,己经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了。
她坐在宿舍窗前,望着医院大楼透出的零星灯光,仿佛看见某种暗流正在涌动。
忽然,楼下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苏医生!”
一名护士气喘吁吁地冲进楼道,“快,急诊来了个重症肺炎的小孩,现在高热惊厥!”
她猛地起身,抓起白大褂就往外冲。
走廊尽头,脚步声渐远。
而命运的齿轮,仍在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