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入洪武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洪武二年,江南的大地上,战乱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

元朝的残余势力虽己被明军扫荡,但地方乡绅与士绅阶层的影响力依然深厚。

青石村,坐落在群山之间,远离纷争,成了难得的宁静之地。

李稚在清风道长的庇护下,安然居住在这小小的村落里。

他的身份是道长捡回来的孤儿,从小随师学艺,无父无母,这样的身世解释避免了外人的怀疑。

他知道自己穿越到了洪武年间,也明白此时朝廷正处于立国初期,百废待兴。

然而,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习惯了现代社会的李稚一时难以适应。

村中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几乎全是杂粮粥和腌菜。

他尝了几天后,忍不住对道长抱怨:“师父,这日子也太苦了。

没有菜肉还好说,但这粮食里的沙子让我牙都快崩坏了。”

清风道长却不以为意,微微一笑道:“小小年纪,便如此讲究。

江南此地算是富庶,村中尚能吃得饱腹。

若去北地,可连这等粗粮都难得见。”

李稚哑然。

他开始意识到,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大多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而自己能安然待在青石村,己是难得的幸运。

青石村的村民虽过得清苦,但民风淳朴。

村长陈伯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虽不识字,却颇有见识,对朝廷的政策了解颇多。

一天,陈伯来拜访清风道长,邀请他去主持一场婚礼。

道长推脱不过,便带上李稚同行。

婚礼热闹非凡,全村老少都来了。

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行礼拜堂,气氛欢快。

李稚在人群中观察,注意到村民穿的衣物虽多为粗布,但缝制得整齐,足见这片土地尚有些生机。

“稚儿,这等乡间之景,可见得多少苦乐?”

清风道长在一旁问道。

李稚回头看了看那些正在喝酒吃肉的村民,轻声道:“虽苦中有乐,但也未必长久。

若来年收成不好,这些欢笑或许就变成了叹息。”

清风叹道:“正是如此。

乡间百姓看似安稳,其实最经不起风浪。

乱世方定,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夺去他们仅有的一点安生。”

李稚心中微微一震。

他想起现代社会的粮仓、农业科技,以及灾害应对机制。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却如天方夜谭。

李稚的“学徒”身份,给了他一个方便融入村落的掩护。

道长经常行医治病,李稚则负责帮忙抓药、整理草药、接待病人。

村里有个名叫刘大娘的老人,因风寒卧床不起,她的儿子刘虎一脸愁容地来求助道长:“道长,我娘这几天咳嗽得厉害,吃了几副药也不见好转。

您可得救救她。”

清风道长带着李稚前去探望。

老人卧病在床,面色苍白,呼吸沉重。

道长搭脉之后,对李稚说:“此病本不难治,然刘家贫苦,饮食单薄,根基虚弱。

单靠汤药,恐难痊愈。”

李稚皱眉思索,提议道:“师父,刘家缺粮,不如让村中富户张家接济些大米,让刘大娘调养身子,药效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

清风点头:“此言有理。

但张家为人吝啬,如何说服他们?”

李稚主动请缨,前去拜访张家。

他带着些许草药敲开门,对张老爷说道:“张老爷,刘大娘年轻时曾为您家织布多年,如今她病重,若您能接济些粮食,不仅积德行善,日后村中若有难事,大家定也会回报您的善举。”

张老爷虽面露不情愿,却也顾及村中名声,最终勉强答应了下来。

几天后,刘大娘的病情大有好转,刘虎感激涕零,西处宣扬李稚的机智。

村里人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学徒更添几分信任与好感。

青石村的主业是农业。

李稚虽然是个“学徒”,却无法免除劳作的责任。

村里人手不足,每逢春种秋收时,所有人都得上山下田帮忙。

初次下田时,李稚手忙脚乱,没几分钟就被锄头砸了脚,又踩进泥坑里,惹得一旁的村民哈哈大笑。

“稚哥儿,你这手脚太笨了,怕是比不上娃娃。”

一个小伙子打趣道。

李稚无奈地挠头:“这是第一次下地,来年肯定能比你们干得好!”

尽管笨拙,他依然从劳作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发现,村民们依靠的仍是极为落后的耕作工具和方法,效率极低。

“若是能有更好的耕具和轮作制度,或许能提高产量。”

李稚心中有所思,但并未急于行动。

他清楚,这些想法在村里暂时没有施行的条件。

“先让自己变得更了解这个时代,再慢慢找机会融入。”

李稚暗自决定。

一天,村里来了个挑担的商贩,带来了朝廷的新政消息。

他告诉村民,皇帝朱元璋正在大力清查官吏,推行均田制,意图让百姓各得其所。

村民们听了议论纷纷。

有人担忧:“均田制虽好,可咱们这里的富户能同意吗?”

也有人期待:“若真能分些地,咱家就不用总靠打短工糊口了。”

李稚认真倾听这些议论,心中逐渐勾勒出一个印象:朱元璋是个勤勉的开国皇帝,但他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重重阻力。

“皇帝很强硬,但他的路是否能走通,还要看如何平衡这些矛盾。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