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寒门青云路》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嘉靖三年的贵州,群山如黛。

镇宁县郊外的小山村里,鸡鸣声划破了黎明的寂静。

陈大山揉了揉酸痛的腰背,从硬板床上爬起来,轻手轻脚地穿好那件补了又补的短褐。

窗外,启明星还挂在天边,东方才微微泛起鱼肚白。

"当家的,再睡会儿吧,天还没亮透呢。

"妻子王氏翻了个身,声音里带着浓浓的倦意。

陈大山摇摇头,尽管知道妻子看不见:"不成了,今儿个集日,得早些生火。

前几日李员外家办喜事订了五十个烧饼,得赶在巳时前送去。

"他说着,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贵州山区的晨露总是带着刺骨的寒意。

土炕另一头,七岁的陈飞蜷缩在薄被里,耳朵却竖得老高。

他听见父亲刻意压低的脚步声穿过堂屋,然后是门轴转动发出的吱呀声。

不一会儿,院子里传来劈柴的闷响,每一声都像是敲在他心上。

"飞儿,醒了就起来吧。

"王氏不知何时己经点亮了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她正在系腰间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去帮你爹拾掇柴火。

"陈飞一骨碌爬起来,套上那件哥哥穿小了的旧衣裳。

初冬的寒气立刻钻入骨髓,他打了个哆嗦,却不敢耽搁。

推开房门时,晨雾扑面而来,父亲的身影在灶房门口若隐若现。

"爹,我来帮您。

"陈飞小跑过去,接过陈大山手中的柴刀。

陈大山看着儿子冻得通红的小手,眉头皱了皱:"去灶前坐着,那里暖和。

"说完又补充道,"把《三字经》背一遍我听听。

"这是父子俩每日的晨课。

陈飞蹲在灶前,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脆生生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火焰映红了他稚嫩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里跳动着求知的光芒。

陈大山和面的大手顿了顿。

去年带儿子去县城卖烧饼时,正赶上私塾放学。

那些穿着整齐学童服的孩子们摇头晃脑背诵诗文的样子,让陈飞看得入了迷,回家后竟能复述出大半。

从那时起,陈大山就下定决心,再苦也要让儿子读书。

"苟不教,性乃迁..."陈飞背得入神,没注意父亲复杂的目光。

"好了,去帮你娘打水。

"陈大山打断他,声音有些发哽。

烧饼铺的生意时好时坏。

今日集日,天刚亮就有村民三三两两来买早食。

陈大山做的烧饼外酥里嫩,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王氏收钱找零,动作麻利,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只有陈飞注意到,每当有客人掏出铜钱时,母亲的眼睛都会亮一下,然后又迅速黯淡下去——这些钱大多要用来还债。

"陈大嫂,听说你家小子去私塾了?

"卖豆腐的张婶一边数铜钱一边问。

王氏的笑容僵了僵:"是呢,蒙学究开恩,减免了些束脩。

""啧啧,读书可是烧钱的营生。

"张婶摇摇头,"我家那小子,跟着他爹做豆腐,现在都能独当一面了。

"陈飞躲在门后,攥紧了拳头。

他知道家里为了他的束脩,己经欠了李员外三两银子。

上月利钱到期时,母亲把陪嫁的银簪子都当了。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院子里。

陈飞蹲在墙角,用树枝在地上默写早上学的字。

忽然,一阵争执声从屋里传来。

"...这个月利钱又涨了,咱们就是把铺子卖了也还不上!

"父亲的声音压得很低,却掩不住愤怒。

"当家的,小声些..."母亲带着哭腔,"飞儿在院里呢。

"陈飞屏住呼吸,耳朵贴在墙上。

"王掌柜说了,要是月底还不上,就要拿咱们的房契抵债。

"父亲长叹一声,"实在不行,就让飞儿回来帮忙吧。

""不行!

"母亲突然提高了声音,"飞儿天资聪颖,学究都说他将来必成大器。

咱们再苦也不能耽误孩子前程!

"陈飞的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刚写好的字上,墨迹晕染开来。

他想起上个月底,母亲带他去李员外家借粮时的情景。

那高大的朱漆大门,管家鄙夷的眼神,还有母亲弯腰时露出的后颈上那道晒痕..."飞儿?

怎么在这儿发呆?

"王氏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里端着个粗瓷碗,"快把粥喝了,去温书。

"碗里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汤,底下沉着几粒米。

陈飞知道,这是母亲从自己口粮里省出来的。

"娘,我不想念书了。

"陈飞突然说,"我想跟爹学做烧饼。

"王氏的手抖了一下,粥差点洒出来。

她蹲下身,首视着儿子的眼睛:"告诉娘,为什么?

""我...我听见你和爹说话了。

"陈飞低下头,"我不想你们为了我受苦。

"王氏的眼圈红了。

她轻轻抱住儿子瘦小的肩膀:"傻孩子,爹娘受苦不就是为了让你不用再过这样的日子吗?

你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咱们家就有盼头了。

"陈飞把脸埋在母亲肩头,闻到她身上熟悉的面粉和油烟味。

这一刻,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读出个名堂来。

转眼到了月底。

这日清晨,王氏换上了最体面的衣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准备去王掌柜家求情。

"带上这个。

"陈大山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两个新蒸的白面馒头,"就说咱们虽然还不上钱,但心意是有的。

"王氏苦笑:"人家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稀罕这个?

""礼轻情意重。

"陈大山固执地把馒头包好,"咱们虽然穷,但不能失了礼数。

"陈飞站在门口,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

父亲拍了拍他的肩:"去私塾吧,别迟到了。

"私塾设在村东头的祠堂里。

陈飞赶到时,学究正在检查学生们背诵《千字文》。

轮到他时,他深吸一口气,流利地背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学究捋着花白的胡须,满意地点点头。

这位姓周的老秀才当年中过举人,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回乡开了私塾。

他尤其喜欢陈飞这个学生,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异常。

下学后,陈飞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回家。

他绕到祠堂后的菜地,帮周学究浇了水,又整理了书房。

"小子,有心事?

"周学究放下手中的《论语》,锐利的目光透过老花镜射来。

陈飞咬了咬嘴唇:"先生,我想问问...考秀才要读哪些书?

"周学究挑了挑眉:"怎么,现在就想着功名了?

""我...我想早点考取功名,让爹娘过上好日子。

"陈飞的声音越来越小。

老学究沉默片刻,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西书章句集注》:"拿去吧。

有不懂的,随时来问。

"陈飞如获至宝,双手接过,深深鞠了一躬。

回到家时,天己经擦黑。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灶房透出微弱的灯光。

陈飞轻手轻脚地推开门,看见母亲正在灶前忙碌,父亲蹲在地上修补一个破箩筐。

"娘,我回来了。

"陈飞小声说。

王氏转过身,眼睛红肿,却强颜欢笑:"饿了吧?

娘给你留了饭。

"桌上摆着一碗野菜粥,旁边竟有一个白面馒头。

陈飞惊讶地抬头,正对上父亲欣慰的目光。

"王掌柜答应宽限三个月。

"陈大山说,"条件是让我去都匀驿站当差,那边缺个识字的驿卒。

"陈飞手里的馒头差点掉在地上:"那...那我们...""全家都搬去。

"王氏接过话头,"周学究说了,都匀的县学比咱们这儿好得多,对你的学业有帮助。

"陈飞鼻子一酸。

他知道,父亲这一去,就要常年奔波在崎岖的驿道上,母亲也要重新适应陌生的环境。

一切都是为了他。

三个月后,陈家搬到了都匀。

陈大山每日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归。

王氏在驿馆附近租了间小屋子,继续卖烧饼维持家用。

陈飞则进了县学,比在村里时更加用功。

嘉靖十五年春,十六岁的陈飞准备参加童子试。

备考期间,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这晚,他正伏案疾书,忽然闻到一阵熟悉的香味。

"飞儿,歇会儿吧。

"王氏端来一个小碟子,上面是半个玉米饼,"趁热吃。

"陈飞这才发觉肚子早己饿得咕咕叫。

他接过饼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娘,您也吃。

"王氏摇摇头:"娘不饿。

你爹今晚当值,特意嘱咐我给你带这个。

"她顿了顿,"你爹说,等你考中秀才,咱们全家好好吃顿白面馒头。

"陈飞的眼泪滴在书本上。

他想起七岁那年第一次知道白面馒头是什么时的情景。

那天,李员外家的小少爷拿着个雪白的馒头在他面前炫耀,那香甜的气味让他记到现在。

"娘,我一定考中。

"陈飞擦干眼泪,声音坚定,"不光要让你们吃上白面馒头,还要让你们住上大房子,再不用看人脸色过日子。

"王氏摸了摸儿子的头,没有说什么。

但陈飞看见,母亲转身时,用袖子飞快地擦了擦眼睛。

夜深了,陈飞还在灯下苦读。

窗外,一弯新月挂在天空,清冷的月光洒在书桌上。

他蘸了蘸墨,继续抄写《大学》章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一刻,他仿佛看见了未来的自己——不再是那个躲在私塾窗外偷听的穷小子,而是头戴方巾、腰佩青玉的书生。

而通往那个未来的路,就藏在这一页页泛黄的经书里,藏在父母含辛茹苦的期望中。

>>> 戳我直接看全本<<<<